去年以来,高校对股权投资领域的参与程度逐渐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少有7支高校基金或母基金成立,为更多高校参与股权投资带来参考。然而整体对比国外市场来看,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依然尚处于起步期,管理规模和数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且出资规模相对偏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高校参与股权市场的优势及趋势愈发显现,推动越来越多高校踏入创投圈。就在日前,又有一所985高校做LP,出资设立一支规模达50亿的母基金。
高校参设母基金
这一次又是天津。日前,50亿元的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正式签约发布,值得关注的是,该母基金背后依然有985高校天津大学的身影。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由九安医疗、天开集团、海河产业基金、天津大学北洋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北洋海棠基金共同设立,其中九安医疗出资35亿元,占比70%;海河产业基金、天开集团、天津大学北洋教育基金会、北洋海棠基金出资15亿元,母基金策略为兼具投资子基金和直投项目功能。在签约仪式现场,武岳峰资本、达晨财智、奇绩创坛、北极光创投、梅花创投、耀途资本等近百家创投机构齐聚,未来母基金将在全国招引不同领域的著名创投基金在天津设立天使、科创、成长等不同阶段的子基金。“发挥基金在发现项目、培育项目、招引项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天大、南开优势学科相结合,配资形成100亿的科创基金群。”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长、北洋海棠基金与创业知本社发起人、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看来,母基金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也是撬动资本的“放大器”。犹记得在去年10月1日,正值天津大学建校128周年和国庆节之际,在第四届天津大学七里台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天津大学发布了一支新能源新材料创投基金,规模5亿元。而今,规模50亿的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设立,再度为高校进军创投带来参考。据了解,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将以市场化的方式吸引并遴选全国知名风投机构,配资形成天使、科创、成长等不同阶段的创投基金群,与各高校优势学科相结合,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天津高校老师、校友、学生的科创项目,引导优质项目与科创成果在天开园转化落地,以基金群为纽带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天开园高质量发展。近两年,各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层面不遗余力,除了地方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层面发挥的作用也愈发凸显。一方面,高校拥有人才资源和科技研发项目优势,另一方面,庞大的校友群体也是“硬核”优势,资源人脉都相对充足。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高校进军创投圈,牵头发起或参与设立科创基金,其中不乏设立或参与设立母基金,尤其是2023年。
高校基金热度持续
2023年,985、211高校设立基金成为市场一大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股权资产,长期投资的重要性更多地被关注。据FOFWEEKLY统计,2023年高校总计新成立7只基金,集中分布在四季度,整体规模达到47.7亿元人民币。2023年12月,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科创基金启动,将支持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助力“大零号湾”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主要覆盖科创企业种子轮、天使轮、加速轮阶段的股权投资,支持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基金将从技术前瞻性、颠覆性以及科研团队实力等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宗旨和定位。同月,复旦科创母基金成立,该母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总计达10亿元,全力构筑校内校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复旦科创母基金坚持“市场化机制、专业化运营”的基本定位,重点关注“复旦所长、国家所需”相关的“硬科技”领域,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主要关注领域包括: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XR等。复旦科创母基金(筹)负责人孙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虽然母基金立足复旦大学,但将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遴选最优秀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进行合作。”2023年,10月31日,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大会在长沙召开,会上,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中南校友惠湘基金”方案,该基金方案计划募集资金20亿,为中南大学师生和校友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这也是湖南省联合高校设立的第一家校友创投基金。2023年2月份,深圳市南科大分享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募集设立的“南科梧桐天使基金”正式启动运营,该基金穿透背后的实控人为南方科技大学。再往前数两年,北航科技创新母基金、上海交大未来母基金等也先后设立,此外,围绕高校师生设立的创投基金也十分常见,尤其是安徽。2022年12月22日,科大硅谷引导基金注册成立,总规模300亿元,是目前首支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基金。2023年年初安徽省还推出了“雏鹰计划”,设立雏鹰基金,主要吸引、支持国内外高校师生、初创团队在皖创办企业,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对国内外高校师生、初创团队创业给予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往往试错成本高,周期长,在培育和研发层面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的支持,而高校依托自身庞大的人脉、资源、以及背后的校友经济,优势更加突出。在各地政府加大招引力度,及科技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围绕高校设立的基金和母基金越来越多,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实打实的支持。细数来看,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大等名校均加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队列,高校VC阵容不断扩大。然而,整体来看,目前国内高校基金依然尚处起步阶段,整体规模较小,且对GP的覆盖度有限。
何时出现中国的“耶鲁捐赠基金”?
对比国外市场来看,我国高校、教育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规模和数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且出资规模相对偏小。FOFWEEKLY日前发布的《2023LP全景报告》中指出:高校、教育基金一般通过出资基金和直投两种方式参与私募股权市场;高校及教育基金作为LP出资特征是规模偏小,一般不超5000万,对于基金规模上没有偏好,从小型到中大型基金都有渗透;管理人方向,除开自己设立GP的情况,一般偏好头部管理人;诉求则主要是财务回报与资产配置。此前,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在演讲中曾表示:“国内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的特点就是投资参与率偏低。大部分教育基金会由于规模小,也缺乏专业能力,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做投资。”而国外捐赠基金已成为私募股权市场长钱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资金来源不同,管理方式、投资策略也有明显区别。以哈佛、耶鲁为代表的国外捐赠基金,在一级市场布局较早,以单一形式为主,而国内高校基金目前主要为基金会和母基金两种形式,其中母基金近两年逐渐开始起步。从资金用途上来看,国内的高校基金会与国外捐赠基金较为相似,而母基金的管理性质与投资策略则稍显不同,在股权领域布局时,国外捐赠基金更强调财务回报,而国内高校母基金更多是突出“功能性”使命并兼顾财务回报属性,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地方产业发展赋能,并通过市场化遴选方式,扩大资源,增加触角,快速触达一个或多个产业领域,实现产业雷达的作用。过去,国内头部GP大都获得过大学基金会的出资,近两年,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LP整体出资愈发谨慎,高校LP也不例外,FOFWEEKLY对2023年高校、教育基金部分出资事件进行梳理来看,去年获得高校LP出资的GP依然是红杉中国、云启资本、鼎一投资等。而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高校发起或出资设立的母基金,均重点提及“投早、投小、投科技”,拟链接的机构中也不乏一些细分黑马GP。虽然从资金总规模、单笔出资规模和持续性上来看,国内高校LP尚处起步期,对标海外市场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伴随着高校对股权投资领域参与程度的不断提升,增量的高校LP或将逐渐成为除社保基金外,公共型LP的重要补充,为GP及科创项目发展带来资金支持。
来源、作者 | FOFWEEKLY
免责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为目的。部分文章转载前未能联系到作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