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行业 > 我在非洲开工厂,快乐得不想回来了

我在非洲开工厂,快乐得不想回来了

2022/11/28

中国人出海非洲已经超过30年了,有许多出海人和企业在那里扎根。但对于这片被视为出海新兴市场的土地,许多人其实对其了解不深。从早期支援带来的第一批国内出海者,到中资企业出海潮流带来的非洲热,再到许多有创业思路的出海人从大平台逐渐跳出,在当地完成了事业的蜕变,非洲真正意义上是一片长期被忽略的梦想大陆。而非洲本身,也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速发展。从一开始当地居民对中国品牌的不信任,到非洲人对中国制造的极大认可,华为、传音等中国手机被接纳,中国品牌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聚集到分散、由被怀疑到被信任的历程。在非洲哪些市场仍然是蓝海?在非洲建立事业的人们,又是如何克服与当地巨大的文化、用人差异?出海非洲,他们靠什么淘金?霞光社和几位在不同阶段出海非洲的中国人聊了聊,听他们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和他们眼里的非洲市场。


01 搭上当地东风,中国人非洲淘金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各省援建项目派遣出的许多工作人员,不远万里来到非洲,开始了对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站、水坝等的基础搭建。改革开放以后,颇具胆魄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一批批带着国产商品来到这里,成为了在非洲当地开展生意和注册的侨商。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留在非洲,成为个体经营者从事贸易。有的从国内采购一些小商品和日用品,通过海运送到非洲,在那里成为了最初的中国店主。另一些人在当地开起了中餐馆,把华人美食风味带到了非洲。

 

当时在非洲中国出海人的圈子很小,在当地某班飞机上偶然遇到的几个中国乘客,经常会发现大家都相互认识。现就任于非洲某商会秘书长的杜睿告诉霞光社。自2006年后,杜睿就和先生一起来到了非洲南部国家津巴布韦。从创业起步期走到今天,他们从事的行业已经包括了非洲的建材、矿业、房地产和工业园区开发等众多行业,企业中当地员工的数量已经接近400人左右。最初在非洲的个体出海者,大部分都集中在小商品贸易和餐饮这两个领域。但在2010年之后,转变已经在逐步发生:中国人在非洲的生意已经从最开始的贸易,转变为了制造”—— 即在当地做实业,在当地设厂,并雇佣当地人从事产品加工,已经走出了简单的商品交易范畴。我还记得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在整个产业升级上大概投资了4000万人民币左右。杜睿说。从2009年到2015年,伴随着津巴布韦为期六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杜睿和先生也搭上了当地发展的东风,积累起了事业前期的基础。随着2017年津巴布韦政局逐步稳定,大量关于工业园区、房地产、上下游建材类的项目投资开始逐步上线。另一家在津巴布韦开设矿泉水公司的中国厂商也深有同感。这个矿泉水品牌在非洲当地的市场占有率非常可观,还是津巴布韦航空公司的飞机饮用水。这家矿泉水公司在当地生产制造,并推广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矿泉水品牌ZLG。图源:受访者

水资源自然是在非洲当地就地取材,而在他们规模扩大后,逐步拥有了自己配套的包装物厂,例如矿泉水塑料瓶盖所需要的聚乙烯的颗粒,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国内进行原材料的采购,也促进了双方的出海贸易。


越到后期,中国出海人在非洲的投资,已经扩展至对当地土地的投资,也就是我们说的花钱在非洲买地。非洲的土地实行私有制,很多土地都是在市场上挂牌销售的,通过中介就可以达成交易。当然,他们也有商业用地还是住宅用地等土地使用性质的区分,购买时买方也会通过律师进行土地背景的调查和资质审核,但归根结底以买卖方式达成的土地储备,在非洲是一种纯商业行为。很多决定在非洲买地的人,一方面是当地招商引资的交易方式,即土地支付,另一方面他们也觉得在当地花钱买地很划算。哪怕在一些非洲小国家的首都地价也并不高,一英亩(约等于4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仅需要花费不到50万美金(约合360余万人民币)。我见过很多中国的企业,在非洲某国一次性买下7000 亩土地。一位在非洲生活接近十年的老出海人告诉霞光社:中国人在当地买地、建造工业园区招商,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02 中国商品占领非洲


2013年被某大型国企派遣到非洲市场的赵新告诉霞光社:其实在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真正进入非洲之前,非洲人对中国制造持有很大的怀疑,一度认为我们生产的是假冒伪劣商品。

由于上世纪末一部分杂牌和低端商品进入非洲,导致国产商品口碑不佳,为许多国产品牌大公司打入当地市场人为制造了许多困难。

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中资民营企业更多地向非洲派遣员工。家电、手机类的国内品牌如TCL、海信、美的、华为,再到格力、康佳等对非输出,也在这十年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大量高性价比的中国商品打入非洲市场,当地人也对中国制造的态度大为改观。随着中国品牌占领非洲市场,原本在非洲市占率很高的海外品牌消费者群体反而一再缩小。

“2010年中国品牌出海以后,对原先在家电品类占据非洲市场的三星、LG等品牌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原先他们在非洲的市场份额在80%左右,到现在落到只剩10%建立了非洲本土家电品牌MOOVED的创始人徐冉告诉霞光社。

他也是赶在前十年那个出海非洲热的时间踏足非洲大陆,那时大批中国品牌在非洲落地生根,是非洲出海创业的先声。

当时的中国品牌出海非洲,甚至比现在还要热一点。徐冉说,中国家电企业出海那可是真金白银往外投啊,先是东南亚和欧洲,走到非洲几乎都已经是最后一站了。

当地人买东西看重的一方面是商品性价比——“当口袋里的钱不够的时候,买东西是一定会考虑性价比的,另一方面是大件商品的售后政策和质量保障,对于非洲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来说至关重要。

 

非洲当地常见的卖家电的小店。图源:受访者

徐冉回忆起当初创业的艰辛,他曾经跑遍了西非几乎所有的国家:当年也是从0开始做,最后在科特迪瓦一个国家的年销售额都做到了3000-4000万人民币上下。

开拓渠道是个辛苦活,你需要到处跑,把非洲各国的客户跑下来。他亲身经历了当年在非洲艰难的品牌开拓,也为他后续创立自己的品牌提供了很多获客新思路。

2019年,徐冉在非洲创立了自己的品牌MOOVED

 

把电视卖到非洲。图源:受访者

品牌诞生于中国深圳,背靠国内的研发和供应链,但主要市场却是面向非洲的加纳、科特迪瓦等地。与此同时,他们还与另一家国内面板企业合资,在非洲加纳建立工厂实现量产。

对于当下现状徐冉则认为,我们从前出海都是复制国内成功经验,而现在出海的专业度更高,国内竞争如此激烈,再加上许多大厂的互联网出海本身就有投资加持,已经不止是把东西卖出去那么简单了。

他在本地建工厂,只是深度本地化的其中一步,渠道侧的大量本地布局,才是解决当地人担心的家电售后质保的根源。

当地人被没有售后的商品骗怕了,而我们有1000多家线下店,把控渠道和终端,有实体店,规模又大,当地老百姓会觉得更靠谱。于是徐冉的公司在非洲整合了大量线下门店,都打出了深蓝色的“MOOVED”大招牌。

事实上,非洲许多地方的家电销售,依然是当地人夫妻老婆店式的小门店,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店里堆着杂务和商品,也没有丰富的展示陈列。

MOOVED新开在市中心的店铺宽阔又现代,我们的大店里十几台电视机,一起播放《变形金刚(Transformers)》,当地人来了之后看到都直呼amazing(太神奇了)!

 

在非洲新开店面的市场活动。图源:受访者

非洲当地的人工、地租等做生意成本都很便宜,哪怕是很市中心的区域,30-50平方米商业门店的地租也仅仅折合1000多元人民币左右,成本控制相对容易。

而当地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又非常高,常常会抱有很好奇,都想试一试的想法,这些情形对出海来说都很友好。

在非洲开设了服务于中资企业的会计事务所的毛慧玲,则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讲述了非洲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在非洲出海环境的转变。

在非洲做生意现在越来越需要合规了。毛慧玲说这么多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税务,当地税务抓得相当严格,大家也都比较紧张税务问题。

非洲许多市场虽还是蓝海,互联网的触角也还暂未在那里大面积普及,当地人还在购买不到0.5美金一份的报纸来获取最新信息。

但随着当地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完善,出海非洲的合规要求和专业度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早已不是一片全然野蛮生长的土地。

 

03 文化差异下,如何避坑


非洲营商环境的日益完善,对许多想在非洲本土生根发芽的出海创业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因为成本低廉的另一面,必然是配套不够完善。在非洲大蓝海中开拓事业的优缺点,创业者同时都需要承受。

比如说一个送货的问题,就能难倒很多非洲出海商家。

最后一公里对于很多商家来说是刚需,而几年前加纳当地的邮政服务Ghana Post效率极低,一开始商家只能找一些小型车队帮做配送,但这些小车队合作不稳定,服务也十分堪忧,甚至半路出现状况屏碎了都不赔

一开始当地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与配送行业,所以商家和品牌扩大规模之后,都需要自己买货车来组建车队。

2019年之后,同样属于中资出海企业的Speedaf(速达非)开启非洲物流本地化运营之后,情况才好了许多。速达非最初创立时,中通快递还是其原始股东。

“Speedaf在非洲的服务很好,也比较标准化。做物流服务线下的客户会很多,尤其是非洲本地批发商。当地创业者告诉霞光社。

 

图源:Speedaf官网

而巨大的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更加比比皆是。

例如一位中国店主在非洲的新店开业,在他的想象中,开业庆祝理应是大红花大红绸的装饰,但当地负责开业装饰的店铺居然送来一块白布上装裱着白花,收到后瞬间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有一点生气。

当地人给他解释道,这个就是中国文化和非洲文化的不同。在中国文化里红色代表喜庆,而在非洲一些国家文化里,红色代表着危险(Danger),反而在我们文化中比较忌讳的白色,在这里却代表着喜悦。

最终他决定既不用白色,也不用红色,而是选择蓝色花朵来进行装饰,好让双方的文化差异得以抹平。

打入非洲多年的老出海人,早已摸索出了应对与当地文化差异的求同存异之道。

类似的文化差异,某大厂外派到非洲的Alherizai在当地的生活中也颇有感触。一方面这里的工作环境真的没那么,但另一方面,这里人的时间观念也真的是太随意了。

当地员工还是希望有自己的休息时间,哪怕少赚一点钱,也要生活过得悠悠闲闲。如果节假日或是晚上需要当地员工加班,那么加班费是必不可少的,但最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宁可不要加班费,也会选择清闲的工作。

在这样的生活观念下,时间的准确性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区间概念。例如下午4点有约,很有可能朋友到了就已经傍晚了,哪怕是商业约见也是如此。他们的毫无负罪感甚至习以为常,让来到此地的中国人觉得感叹又震惊。

当地人对于工作的态度,也明显影响到了中国人在本地化过程中,在当地的招工和扩张。

拿我们工厂来讲,工人的平均工资差不多可以拿到人民币大概2000块钱左右。一位在非洲开设有自己工厂的企业主告诉霞光社。

200-300美元左右的收入区间,对于当地普通工人来说,是一个很常见的月收入水平。而对于当地人作为企业高管来说,加上提成、补贴、代缴福利,收入水平要远高于一般工人。

 

当地员工在发传单。图源:受访者

国内外派员工一般到当地也是大多从事技术指导类工作,几乎90%以上都是技术岗位,而且这部分人也很少,不超过20人。

公司内保持着如此高的当地员工比例,很难不受非洲当地的工作习惯所影响,于是许多在非洲经历过员工雇佣的中国老板,都有一肚子对当地员工奇异行为的记忆:

即使周末给他加班费,他可能也得先去一趟教堂才会过来上班。”“招工时大家对玩和休息的时间更加关注,甚至工资都不是第一位的。”“经常有员工跑来让我加工资,如果被拒绝也很坦然接受,然后第二天再来要。

三天两头请假说家里有事,老往家里跑,总让你感觉到他不踏实。

......

这些问题,都是作为管理者在非洲大陆上招聘员工可能遭遇,而在国内不曾面对过的。不过在长时间的摸索中,企业方也形成了一套在当地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如果想要约束当地员工,一定要适应他们的文化。徐冉说。越来越多的出海非洲老板在改变原先国内打鸡血式的创业方式,适应了非洲当地降效率,但是不降效益的打法—— 在同样的销售额产出下,虽然单个人的工作效率不高,但由于人力成本也不高,最终实际产生的利润比例算下来,反而差不太多。

如果员工真的在工作中表现不佳、未达预期,或是出现重大失误,老板们可以写一封警告信给他(warning letter),对方会受到很大震慑。如果三封警告信下发之后对方依然没有改变,使其离职也完全符合法律要求。徐冉说。

 

04 “在这里,我觉得不焦虑


我在非洲的生活不焦虑。杜睿告诉霞光社。

当地人嘴上总说一句话:life is too short,生命太过短暂了。在非洲平均寿命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生命的无常—— 当人生失控的时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工作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在非洲多年,许多出海人从当地居民的自然平和中,变得不急不躁。

2020年疫情之后,有不少非洲出海人决定回国。带着小女儿回国的杜睿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是考虑到当地疫情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想让年幼的女儿多接触一点中文教育。

但她仍然觉得非洲是一个自己想要回去的地方,“我明显感觉到状态是不一样的。”杜睿表示,“在非洲你会觉得生活很简单,对物质的欲望、得失心都会减弱。”

她曾经长期生活的津巴布韦,是一个发展相对乐观的国家,本地人受教育程度在非洲各国之中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文盲率几乎是全非洲最低的。

她也曾经在当地参加过很多文化活动,也穿上过非洲当地人研发的民族服装品牌,“这类民族服饰就像我们的唐装或者汉服,也代表着当地人的文化与骄傲。”

 

在非洲当地参加文化交流互动。图源:受访者

(篇幅有限,以上为部分转载)

来源 | 霞光社 作者 | 郭照川 编辑|宋函 

免责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为目的。部分文章转载前未能联系到作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中海同创投资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半壁店388号二层
zhonghaitctz@zhonghaitc.com
010-87538736 转分机 2015
中海同创投资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127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