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70亿 这一届机器人创业者没空见VC
机器人创业者忙疯了
“我现在在忙,晚上9点多可能有时间。”最近,铅笔道向面向餐饮、医疗等场景的无人配送机器人项目的创业者刘伟(化名)提出采访需求后,在2小时后,对方才抽出时间,简单回复了铅笔道。“不好意思,我这太忙了,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发过来,我有空回复。”到晚上,该创业者再次表示,因为接下来还有会议,不太方便马上采访。……不仅是与媒体对接滞后,创业者们甚至没有时间与投资人去对接。“企业方在疫情关键时刻都在忙着做业务,几乎没有多余精力见投资人。”FA机构青桐资本执行总经理陈蓉鸿透露,在疫情期间,他们服务的一家医疗服务机器人项目的业务量剧增,每天都会有好几家机构想来深入了解项目。但因为创始人太忙,很多时候连见投资人的精力都不多。疫情以来,机器人行业的创业者们确实“忙疯了”。刘伟表示,他们公司因为疫情,迎来了一波红利。在疫情一开始,因为机器人能够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在配送药物过程中造成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公司医疗无人配送的业务一下子增长很快。“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我们的库存机器人就被几家之前接触过的医院都购买了。”刘伟透露,在这之前,一般医院都会认为无人医疗配送机器人可有可无,甚至对这个概念“不感冒”。到4月,国内疫情开始好转,他公司的生意就更好了。这期间,餐饮行业陆续复工,但大家更注重公共卫生。对消费者来说,送餐机器人这种无人接触的配送方式,不仅让消费者可以更加放心地点餐,保证服务人员的安全,还能直接减少服务员的用人成本。一时间,无接触配送机器人成为很多餐厅复工的标配产品。据悉,海底捞、巴奴火锅、广州酒家、外婆家等一大批餐饮头部品牌,都已在餐厅中使用送餐机器人。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也曾表示,此次疫情让公众对餐饮机器人的接受度与熟悉度进一步提升,市场需求量也会在未来不断上升。“此前,大家对送餐机器人的印象还是营销噱头,疫情加速了餐饮企业对送餐机器人的关注和需求。”同时,与餐饮场景相似的酒店等其他服务业场景中,首旅如家、万豪、凯宾斯基、香格里拉等酒店企业也都早已引进酒店服务机器人,以代替雇员做不愿意做的跑腿送物等高重复性工作。除了餐饮、医疗、酒店领域,机器人在其他行业也遍地开花。一位制造工厂的创业者表示,疫情后的复工难并不简单,很多工人都被“困”在家,不能及时到岗。因此他不得不放弃继续招人,用200多万元引入工业机器人设备,从而加速生产节奏和规模。显然,机器人时代,正因疫情在加速到来。
疫情下的机器人投资热
随着企业需求的提升,疫情以来,机器人赛道在资本市场也异常热闹。然而在去年的资本寒冬之下,机器人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的融资数量和金额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资本纷纷往头部企业集中,小公司生存艰难。即使是头部企业也在上市途中遇阻,裁员收缩的消息不断。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下滑6.10%。但今年,陈蓉鸿明显感觉到,从下游应用场景来看,医疗服务型机器人更受资本关注。在抗疫期间,从医疗护理,到巡诊送药,再到消毒测温,医疗服务机器人颇受医院欢迎。此外,在某些“机器换人”刚需的场景,比如工业生产环节的焊接、喷涂等,也是疫情之后,投资机构会持续关注的领域。她介绍,青桐资本正在服务的一家爬行焊接机器人项目,因为是全自动化焊接,效率相比人工焊接至少可节省60天,可替代10-12个焊工,将焊工从高危的工作环境中解救出来。这个项目也引起不少投资人的关注,“特别多投资人对该项目感兴趣!”另一位投资人赵亮(化名)也向铅笔道表示,今年以来,他所在的机构十分看好机器人相关的项目。“有好的项目欢迎介绍给我。”事实确实如此,在疫情大环境影响下,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类机器人受到资本的热衷,且在过去8个多月中,频繁出手。据铅笔道不完全统计,从今年1月到9月,机器人赛道至少有67次融资事件,仅披露的融资金额就达70亿元。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愉悦资本、源码资本、深圳高新投等多家一线机构。其中,3月、5月、6月、7月,每个月都发生10次融资事件;4月,发生了9次融资事件;而1月、2月、8月,也分别发生5次、4次和7次融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更是在今年7月,刚刚拿到美团独家投资的过亿元B轮融资后,又在8月完成了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的近亿元B+轮融资。
当然,与几年前盲目“蹭热点”不同,疫情期间,虽然关注机器人赛道的投资机构骤增,但是机构的判断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陈蓉鸿表示,投资人依然关心的是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场景是否是刚需,还是只是疫情下的伪需求;2)是否能规模化,疫情之后订单能否持续;3)是否具有差异化优势。“我们可以看到,最终受到资本追捧的项目,其实都是很早就在各自场景下形成领先优势的企业。”她表示,疫情对这类机器人企业而言,只是一个催化剂。
机器人赛道将成资本追逐热点?
虽然机器人行业一片火热,但在疫情下,也经历了一次小规模洗牌。陈蓉鸿表示,疫情之下,公共服务领域和生产制造行业的“无人化”“省人化”需求不断上升,机器人行业也因此开启加速状态。这让那些产品迭代能力强的企业,迅速抓住机遇,而那些自身产品、技术及市场偏弱的企业却也在疫情下被市场加速淘汰。据她了解,在疫情下,市场也经历了一次小规模洗牌,淘汰了一波家庭服务类、教育类的非刚需性机器人项目。这样的行业洗牌并不让人意外。投资人赵亮解释,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有些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需要的一些零部件不能一下子到位,机器调试达到设计产能也需过程,使上游、中游的机器人企业面临原材料涨价、用工难的困扰。4月后,虽然大部分企业开始复工,国内自动化改造的需求上涨,有些机器人企业迎来了订单,但也可能会面临收款延到明年的困扰。不过,投资人们都认为,对机器人行业来说,疫情更多的是给机器人行业带来了长期利好。“自动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赵亮认为,大部分人都对机器人存在误解,感觉机器人必须是人形的,可以面对面互动。实际上,许多大到汽车、小到一个饮料瓶的产品,都有工业机器人参与生产,服务机器人的应用也很普遍,比如扫地机器人和AI客服机器人等。“实际上,任何脏、重复性强和危险的工种,都值得机器人企业深耕,也是市场上的新机会。”赵亮表示,只要技术进步,机器人的能力越来越丰富、智能化,未来的机器人产业有无限可能。陈蓉鸿也觉得机器人市场存在大量新机会。她认为,从上游来看,机器人市场机会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服务型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操作系统及芯片等几大技术模块的技术创新机会;另一方面,工业型机器人的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配套传感器的国产替代机会。从下游应用来看,她和所在机构会更关注垂直细分场景,具有场景积累优势及技术竞争壁垒的领域,以及5G+机器人的创新应用。她表示,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场景数据的入口和连接者,成为实现全场景数字化的重要环节。而5G的落地将为云网边端协同一体化提供基础设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 18.4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比例为19.9%,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40%,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市场。中国电子学会预计,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正如陈蓉鸿所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人行业仍有新机会,且会持续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来源 | 铅笔道
记者 | 付艳翠
编辑 | 吴晋娜
免责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为目的。部分文章转载前未能联系到作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