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复苏,投资的新方向来了
在去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讲话中提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客观的指出了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弊端,这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也是国家经历良性发展的拐点和机遇。
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来说,这些失衡所反映出来的经济走势问题较为明显。这三种失衡其根本属性是一致的,基本表现为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脱离于实体经济为重点的运作方式已经影响到整体经济健康运行的地步。在这次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工信部部长也提到了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特别是资本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使得经济运行风险进一步增大,金融本身不产生价值,他是通过财富在流通中进行再次分配和市场交易才能体现价值或产生增值。当前的互联网经济在中国正处于一种过热的态势,所有新鲜事物在经历过狂热之后会慢慢回归理性。目前的互联网经济也行进到了这个拐点,在互联网经济产生泡沫之后,带来的后果比起房产泡沫更加严重,房价的虚高的后果至多也是限制刚需买房和使炒房者亏损,但是互联网经济的泡沫会让投资者血本无归。为何我国互联网经济在应对风险时遭受的破坏如此巨大?无外乎是我们的互联网经济市场体系还需更加健全,投资产品渠道和项目需要更加良性的发展和循环,如果继续放任唯收益论大行其道,对投资回报的收益无法保持理性,那么未来过于旺盛的互联网经济还会有大量的热钱流入,直接导致挤出效应的愈演愈烈,致使利率继续升高。实体经济企业借贷困难,难以获得新的资本用以技术提升、人才培养和扩大再生产,最后迫使实体经济企业不得不将主要的盈利点转而投资互联网经济,使实业转变为虚拟经济的势头继续发展。
实体经济收益的终点是投资,然而目前的互联网经济趋势是热钱在金融市场里不断的整合分拆再倒手,最终没有回落到实体经济企业这个起点之上,完全没有使社会生产力提高,相关的企业红利没有形成,致使生产技术的拥有者没有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满意回报。这样的经济运作是没有长期持续下去的基础,互联网经济的泡沫就这样产生的,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不要让这个泡沫破灭。
目前主要的虚拟经济问题是烧钱后遗症,巨额投资无法获得盈利,资金健康流动受到影响,经济的核心是市场的盈利,投资和收益的本质都是让市场活跃,让经济增长,但投资无法获得合适的收益,就没办法使经济活动获得合理的闭环,经济活动如果不盈利了,投资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其次,这还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盈利问题,而是一个热钱流动的问题,让热钱在经济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增益才是互联网经济健康的运行方式,而不是在烧钱的噱头中消耗殆尽,无法形成良性回拢。目前由于烧钱也无法得到盈利的市场行为,使得市场变现越发困难,通过投资获得的利润,最终也是需要变现的,众多很高估值的企业,最终也需要二级市场变现,能否变现本身需要企业有很高的盈利基础,所以支撑互联网经济核心的还是市场盈利。但由于互联网虚拟经济受到不良经济运作的影响,烧钱之后仍不得盈利,致使互联网经济徘徊在触底阶段。市场普遍性盈利的状况不理想。尤其是现在反而是底层行业盈利能力稳定,很多大型企业盈利方向转到金融行业了,希望在金融业里面博机会。企业把资金投入借贷或者房地产行业,在短期内追求高回报。在我们周边就有很多实业家面对了这种困境,自己做实业的几年里积累下的资本反而不如一个小房地产项目的盈利。虽然这样的盈利效果十分吸引人,但这也意味着实体经济越来越空心化,房地产不可能持续创造价值,借贷更不可能稳健盈利,但是如果不将虚拟经济的影响拉回健康现实的层面,资本离开实业的势头仍然无法遏制,致使勤勤恳恳投资实业或投资房市和借贷都得不到良性发展。现在的势头也确实是这样,过去几年很多企业深陷泥沼。投资创业的机会在萎缩。
大家发现过去几年风投很容易赚钱,即便成功率为3%,一个项目的成功都能使所有的投入值回票价,但现在发现估值的虚高,烧钱竞争的元气损伤使得投资不容易赚钱或者根本无法赚钱,就慢慢的减少甚至停止了投资。有关机构对过去五年中各类基金和创投行业的调查发现,每年各类投资在虚拟经济项目上平均在200个左右,然而去年全年平均值只有30个左右。资本运作的最前沿也已实际行动表明这个阶段不适合做大量的虚拟经济投资,由此衍生的问题就是资本的供应量有限,市场泡沫问题凸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背离的极值问题不断地被提出。去年,很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年会都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虚拟经济泡沫一旦破碎,实体经济本身的有效回归就成为问题,新的经济增长就找不到动力,这时候市场的寒冬就会如约而至。到时连同股市也会受到影响,很多股灾的形成也是这样的诱因,因为股市一级、二级市场都不会创造货币,货币的创造来自于银行,除此之外,货币都不会凭空创造出来。资本在二级市场投资一笔资金,本质是将自己帐户的资金投资到对方的帐户里,从市场来看,价值是没有多出来,本来就没有创造价值的资金在虚拟经济烧钱之后又被消耗掉,使得经济缺口越来越大,投资的风险便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去年滴滴出行融资300亿的新闻还绕耳犹存,但很长时间人们都被融资的金额震撼着,却忽略了融资金额不代表市值,这是长期以来估值泡沫存在的原因。市值要不断增长就需要不断提高股票成交价,那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资金去加持,资本要不断地往里投放才能有可为继。事实上,整体的资金供应量总是有限的,央行的金融调控是有限的。虚拟经济的热潮2009年飙升一直走到今天,在二级市场的泡沫下,限制了更多资金涌入市场。不仅是投资人的资金被限制,实体经济资本的短缺也是资金流被限制的另一个原因,实体经济的资本由于没有良性循环,其本身的资金也消耗过多,没有资金进行投资。
以上两个状况叠加在一起,致使虚拟经济的泡沫更快来临,并且直接会打击了投资和创业的信心。并且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资本负债水平增高的问题,因为资本投资就是一个理论上零和博弈的市场。投资的目的就是能够使资本增值,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资本在虚拟经济市场获利困难甚至无法获利,无法获利在资本运作市场就代表着贬值,相应就形成了亏损。根据资本市场相关机构调查,部分良性运作的资本机构年化收益约在20%左右,大部分不到8%,有些收益在本金当量的前提下完全无法形成足够的利润支持,这类资金端生意能够获利的部分少之又少。与之相对的资产端生意,拥有个人消费分期贷款的便利,但这实质也是要求个人收入水平的有效成长。而个人收入水平的有效增长其背后还是需要实业经济的发展,实业经济能创造价值,从业者赚取更多利润,赚到钱了才能支持分期贷款。而现在是资本对于虚拟经济慎之又慎,资本回报率增长不明确的情况最后带来的是投资大面积的崩塌。日本、韩国都经历过这样的事件,对虚拟经济的投资预计不足,给予了过高支持。风投对热门项目投资之后没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就会退而求其次向一般的项目投资,一般的项目投资会向下级市场转嫁危机,当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并不是资本的冲动行为,而是资金必须流动以创造增长。
从这些角度来看,目前短时间国内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变化仅仅是扩大的交易范围、环境、金额以及交易渠道的便利。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因为互联网不制造产品,它与实体经济最健康的发展方式便是协作,扩大实体经济的销售空间,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实体经济是互联网的基石,每一笔成功的互联网交易,背后都有实体经济在生产产品。而实体经济生产的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在全球范围销售。实体经济一直是支撑国内经济的保障和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国人的日常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然而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取代了大部分实体经济的渠道、营销、推广的线下进程。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不是偶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无法忽略的过程。
很早之前我们就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将一波互联网企业推向发展高潮,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下,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注入了这个市场,当时的环境中由于创业的成本高、融资困难等原因,导致在这一波浪潮中一批互联网企业由此进入了发展寒冬。目前,我国互联网经济红利减退,网民的增速明显下降,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口红利,正是因为前些年正处于我国的人口红利阶段,所以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从而诞生了不少重量级的互联网企业,但新增互联网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未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只能在原有群体上做文章,使得依托于互联网的经济由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振兴实体经济的呼声又再次响亮了起来,诚然,实体经济重新提上发展日程并非之前放松了发展,只是经济发展的市场调节天平在逐渐平衡的过程。互联网终究是一种工具,但工具用好了效果不容小觑。所谓的实体经济受到的互联网冲击也不过是实体经济在各个环节问题暴露及自我修复的一个过程。传统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主要靠渠道,原有的线下销售渠道有经销商、代理商等。在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支持下,电商平台崛起也很好的支援了实体经济的产销一体化发展。而电商平台售卖的商品都由实体经济制造,任何物质需求都需要进行工厂车间加工生产,再通过互联网渠道分发,最后通过物流配送到达每一个用户的手上,完美的配合就形成了服务升级的一个新概念-新零售。正是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生产者能以比以往更加迅速和便捷的渠道了解产品的反馈信息,产品的需求性越高、供求关系越强烈。
但是互联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经历必要的阵痛,以修正其发展方向。所谓的互联网泡沫的产生,便是这样的体现。互联网经济烈火烹油般热潮了多年,在投融资和黑天鹅项目的来回辗转当中,越来越多的显示出了自身的弊端。无论是所谓的“P2P”、“O2O、“共享经济””等一系列的运作,都只不过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变,资本疯狂烧钱之后得到的不是行业的良性发展而是赢家通吃,在网约车补贴和价格激战之后的是巨头吞并;共享单车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投资乱象,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互联网经济走到了市场拐点。近期出现了大量资金撤出互联网投融资市场的现象,那些曾经在互联网公司大行其道的优惠、补贴逐渐减少,以滴滴出行来说,优惠力度大大降低,优惠券的发放也基本停摆。部分共享汽车的时租价格和里程价格都出现了小幅上涨。目前的互联网经济涨价的行为越来越多,因为资本已经越发的缺乏耐心了,互联网本应带来的是高效的资金流和降低的成本,但很多互联网公司们却在利用热钱玩起了跑马圈地,烧钱模式最终也燃烧掉了投资人的热情,所以去年投资人谈得最多的是互联网要回归商业本质,健康的运作,持续的发展。在此环境下,流量变现又成为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主流理论,在微商病毒式的发展后成为笑柄和十万+大V的广告价值走虚之后,流量是否有能力真的变现成为了问题!
以电商为例,由于互联网电商注册用户人数巨大,其拥有基数巨大的用户体,对于流量变现来说,电商的基础优于互联网自媒体之类的原创文化群体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多电商变现通过直接售卖实体或虚拟物品进行变现,是其主流的变现手段之一。这样的手法其优点是变现方式直接、稳定,且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对于电商变现而言,用户转化率是核心,在转化率高的情况下变现能力极强,可拓展的相关业务,也有助于产品朝平台化发展。
在当下的经济发展构架下,对流量变现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在上一波流量变现的大潮中,很多虚拟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让人们更加真切的再次感受到了一个事实,实体经济的变现在实业的支撑下有能力也有实力实现稳步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经历波折打击之后,由于没有实体支持,很难完成完美转身。所以前几年甚嚣尘上的实体经济被打垮的理论,正在逐渐被揭露为伪命题。所谓的实体经济被打垮只是互联网经济发展影响传统经济的表象,互联网经济只是将商业空间的维度压缩了,以往的商品经济运作模式越发的呈现出透明化了而已,一个行业的产品从曝光率和竞价广告的争夺不再仅限于传统媒体,多条线路的运作使得产品从生产到流通至用户手中都加入了更多的经济行为和运作,它在不断的优化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由于经济资源有限,资源流量的分配就要按照产品权重来进行划分,所以使得不符合互联网经济高效运作的冗余环节得到了改善。虽然改变触动了实体经济固有的习惯和硬件,但作为发展的阵痛也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在经历之后,实体经济必将以更加高效有质量的面貌回归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所以,看似受到冲击的实体经济其实是进入了行业洗牌的阶段,将行业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那些技术实力差,库存产品不足,销售流通能力薄弱的企业就被市场所淘汰。而那些通过实力检验,能够持续发展创新的企业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因此,未来的实体经济通过对互联网经济吸取养分,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在未来,融合将产生巨变。一方面,通过顶层设计上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等系列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和实施。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融合的倍增效应开始显现。中国互联网由于一些天生的优势得以发展迅速,具备多种优势可以对实体经济起到拉动作用,可以促进结构优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仍然是整个经济流程中的主体部分,渠道、营销都是围绕着这个来进行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而互联网作为连接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起到桥梁的作用,也是促使商品快速流通的有效手段。一旦商品流通速度稳步增快,就会加速经济的循环过程,对整个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诸多减税降费、激活市场措施,更是引发了全民的热议。对投资者而言,在经历了2017年的极端化行情之后,2018年在政策的指引下,投资理念将向价值纵深发展,结构性行情中真正有政策助力的优秀企业有望不断获得资金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正为投资者提供了结构性行情中的热点线索,“消费升级” 与“创新驱动”仍将是投资市场2018年的两大主线。其中提到了“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大概率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而提高居民收入,那么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得受益于居民收入增速提高的“消费升级”2018年仍然值得重点挖掘投资机会。提高个税起征点同时,财政赤字率从过去的3%降至2.6%,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抑制政府投资,如今年公共建设规划比上年有所缩减,同时又通过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来刺激消费。其二,提到“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推动网购、快递健康发展”。可以看出政府将“新能源汽车、旅游、网购、快递”等作为今后消费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新经济的遐想和预期。其中指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提到“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和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提到“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5G)、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更是在新年中要将我国互联网经济由虚拟落实到具体实业上的计划,把我国互联网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以使其最大限度的提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人口结构决定经济未来。经济活动是由人创造的,因此人口结构会决定经济增长的方向。过去中国年轻人口在持续增加,年轻人主要需求是住房和汽车,而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中国年轻人的数量开始下降,年轻人的需求不是更多的住房、汽车,而是更好的汽车、手机这类体验型产品,这时就需要消费升级,未来在年轻一代人的消费升级上的投资方向也大致于此。而老年人需要的医疗、养老等主要是服务需求,这意味着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服务业的创新驱动。
自2016年以来的政策核心“去产能”在2017 年逐步转变为“去杠杆”,2018 年的核心则是建立在新底部框架下的实业复兴。去产能带来产能收缩,为实体企业盈利回升提供基础,去杠杆带来金融业回归实体经济,2018年去杠杆将带来实业复兴,尤其是行业优势企业投资机会将大大增加,带来的资产配置方向上的调整,将使资产价格泡沫被逐步打破。目前最流行的一个公式便是“去产能+去杠杆=实业复兴”。按照发展继续去杠杆会出现更加明显的变化,去杠杆为产能收缩提供政策调整,为企业盈利回升提供基础,就是实体经济复兴的根据。具体分析来看,宏观调控的核心在于“去产能”。在2016年“去产能”的第一年,不少企业或行业被限产、停产,但其中无效产能居多;2017年则是去产能的发展之年,通过环保督察、打击违规、彻底淘汰等多种方式,已经涉及到很多有效产能。而所带来的则是产能收缩支持企业盈利增强,产能良性发展,行业的市场认可度上升,相应带来的还款能力提高、负债率优化、兼并重组顺利等都提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到了今年各类实体经济行业盈利出现了改善,而且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趋势。而去产能带来实体经济的改善,也为去杠杆提供创造了前提条件。
2018年宏观调控的核心也是去杠杆的核心,是优化经济资源,目标在于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实业复兴,实体经济已经从2016年的求存转向2017年的稳定,并将在2018年迎来复兴。在实业复兴的前提下,也许在2018年将存在两个超预期:一个是,PPI可能超预期上升,对CPI的良性影响开始出现;另一个是实体企业盈利回升持续并加强。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上半年或将出现一次基准利率加息,加息是经济活动向好的信号,是对实体经济复兴的确认,推动实体经济更加有效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出今年投资配置策略发展的两个方向,一是投资优质实业。在去杠杆政策推动下,优质实业由于竞争环境的改善,将具备更突出的盈利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市场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动力将继续提升。二是远离泡沫虚拟经济。在金融转型的大背景下,虚拟资产泡沫将逐步被打破,相应的虚拟经济投资也将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客观的分析经济结构和发展之后,今年在投资领域的风向标基本可以确定,在资本烧钱之后市场调节的力量发挥了作用,资本较以往也愈发的冷静,经济运作也回归了实业投资的健康方向,尤其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植和引导下,实体经济的复兴触手可及,投资领域迎来利好之年。